丁安华 | 剖析美国征税清单,洞察中国应对之道

时间:18年10月08日 作者:丁安华

从500亿、到2000亿、再到全部的5260亿美元,税率从10%到25%,美国对华加征关税步步紧逼,似有泰山压顶之势。面对不断升级的贸易争端,情绪化的发泄无济于事,我们需要冷静和理性的分析,正所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因此,我们详尽分析了500亿美元征税清单里的1097项商品,2000亿美元清单里的5825项商品(HS8分类法),以及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内的全部4543项中国对美出口商品数据(HS6分类法,涵盖HS8)。在此基础上,我们计算了美对华500亿和2000亿美元征税清单中每个项目中国商品的“征税比例”;还分析了14个美国主要进口对象国的全部输美商品,共计40690项;并计算了每个项目中国和主要竞争对手国的产品在美国进口市场上的“市场份额”。

细致的数据匹配和分析使我们能够更清晰地了解中国商品在美国市场上的地位、美国对华加征关税清单背后的玄机,并在此基础上洞察中国在当前贸易战当中的战略地位与应对之道。

来源:新财富(ID:newfortune)

作者:丁安华 | 招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

中国制造在美国进口市场上的地位:短期难被替代

 

从总量上看,中国是美国最大的贸易进口国。2017年,在美国2.34万亿美元进口规模中,中国出口的商品达到5260亿美元,占比21.6%,比第二、三位的墨西哥和加拿大分别高8.2和8.8个百分点,并远高于日本和德国。


从结构上看,中国对美出口商品高度集中。
2017年“机电产品”中的两个类别HS85和HS84对美出口分别为1500亿美元和1123亿美元,占中国输美产品总额的28.5%和21.4%,合计占半壁江山。家具、玩具和运动器材、塑料及其制品、车辆及其零附件、钢铁制品、纺织服装鞋帽袜等占比也较大。

中国输美重点产品市场份额较高,“头部效应”明显。占据半壁江山的机电产品HS85和HS84在美进口市场份额分别为42%和32%,是第二位墨西哥的2.5倍和2倍。其他输美重点产品类别中,中国份额较低的仅有车辆等(5%),光学、照相、医疗仪器设备等(14%),以及有机化学品(17%),其余产品在美国的市场份额都在30%以上。如果进一步细化,前二十大中国输美产品(合计1909亿美元,占比36.8%)中,有十九项在美市场的份额均高于30%。

中国完备的工业体系既是满足现代复杂产品设计、生产的基础,更是嵌入全球价值链最大的竞争优势所在。虽然大部分中国商品仍处在全球价值链的中间环节,单个商品的竞争优势并不明显,但若从整个价值链体系看,完备的产业配套体系及专业性人才储备却可以形成合力,发挥产业链优势。以手机为例,中国在美进口市场所占份额为79.7%,而位列第二、三名的韩国和越南均不超过10%,这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国内强大的研发、生产、装备、营销等一整套完备的产业链条。

图 2中国具有较完整的手机产业链

美国对华加征关税清单背后的玄机

分析美国对华征税清单可以窥探到美国的策略意图。如果我们从一项产品的三个维度来考察:

(1)美国进口中国产品的规模大小;

(2)中国输美产品的市场份额;

(3)其他国家对中国出口产品的替代性,可以看到对华征税清单具有较明显的层次。

总体看,美国500亿美元和2000亿美元两个清单,主要针对中国对美出口金额较小、征税后对美国物价影响有限的产品。

出口规模越大的中国产品,受加征关税影响越低。此规律在2000亿美元清单里体现得十分明显:占中国出口美国的产品比例最大的“核反应堆、锅炉、机械器具及零件”(HS84)和 “电机、电气、音像设备及其零部件”( HS85)遭受加征关税的比例分别为41%和27%,而在出口产品当中占比相对较小的“家具、寝具、灯具类”(HS94)、“车辆及其零附件”(HS87)和“钢铁制品”(HS73)等品类的征税比例达到了78%、79%和69%。

市场份额越大的中国产品,受加征关税的影响越小。对于中国在美进口市场份额占比较高的服装、玩具、针织品(HS60-66)中的大部分商品,美国并没有将其纳入征税范畴。在500亿美元征税清单中,征税范围集中在少数几个技术较复杂、中国产品市场份额小的类别。该征税清单中,不少商品从墨西哥、加拿大等国进口的规模与中国相当,甚至超过中国,这表明在美国对上述商品加征关税以后,可以迅速在国际市场找到相关替代品,填补由中国商品所造成的市场空缺或成本上升。

2000亿美元清单开始扩张到一些出口规模中等、市场份额占比较高的商品。研究发现,2000亿美元清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对于出口规模较小的商品,不管市场份额多高,美国都倾向于征收关税;

二是对于市场规模适度,容易被其他国家替代的这部分商品加征关税,目前该类商品几乎已基本涵盖在2000亿美元的征税清单内;

三是对于中国不占绝对主导优势,或者征税对美国短期影响有限的部分商品,尽管出口规模较大,美国也已经开始征税。

从图5看出,500亿美元清单的征税产品选择较多的是中国对美出口金额不大的产品,而且呈现出市场份额越高、征税比率越低的特点。2000亿美元清单的征税范围已经比较广泛,两个金额最大的类别征税比率依然非常低(见图6)。细分产品类别的子项目同样验证了出口商品规模越小、在美份额占比越低的商品,越早被加征关说,反之则越难加征关税。

可替代性越强的中国出口商品,受加征关税的影响越大。500亿美元征税清单中,中国各类商品的加权平均市场份额占比为34.4%,是第二名墨西哥的3倍;在2000亿美元清单中该比例已扩大至45.9%,是第二名墨西哥的4倍(图7);而剩下还没有被征税商品的市场份额高达66.5%,是第二名墨西哥的13倍(图8)。

中国在贸易战当中的战略处境

出口地位为中国赢取转圜时间。通过对于征税清单的详尽分析我们看到,在部分出口产品上中国在全球供应链当中的地位短期难以被别国替代。从两项机电产品“电机、电气、音像设备及其零部件”(HS85)和“核反应堆、锅炉、机械器具及零件”(HS84)出口的全球分布来看,中国可谓一家独大,中国大陆及香港的合计占比分别达到了44.6%和25.1%;第二梯队美国、德国、日本合计占比分别为21.8%和32.6%;而第三梯队中印度、马来西亚、加拿大等国,合计占比均不超过5%。可见,虽然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不高,但部分出口产品的地位在短期内没有任何国家可以撼动,这就为中国赢得了一部分转圜时间。

美国也存在与中国谈判的需要。全球价值链是数十年全球化市场分工的结果,贸易摩擦只会增加交易成本,加剧资源错配。贸易摩擦也会推高美国物价,降低资源配置效率,美国也有与中国谈判的需要。美国劳工统计局数据表明,在特朗普政府对洗衣机加征20%关税后,洗衣机的市场价格在几个月内飙升了近20%。据全美零售协会估算,若明年初25%关税正式生效,美国消费者将为家具价格上涨承担额外45亿美元的支出,为旅行用品承担额外12亿美元的支出。美国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公司近期可能也在酝酿贸易摩擦后的首轮涨价。此外,中国对美国的贸易反击也会限制美国对华出口,加大美出口产品的市场压力。随着贸易战对美国经济增长和物价的负面影响逐步显现,美国与中国谈判的需求也会增加。

中长期产业向外转移可能是贸易摩擦对中国最大的挑战,复杂费时且拖累全球产业链。若中美贸易战持续,不少厂商将不得不考虑转移在华生产线。现实情况是,大部分产品从工厂选址、投资建厂到产能输出可能需要数年甚至更长时间。而且,与低端加工业不同,多数机电类产品复杂程度较高,除相应的工厂设备投资以外,还需要相应的产品配套体系和相当数量的专业性劳动力。

以Apple的生产线为例,中国不仅具有相对低廉的劳动力,也拥有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大部分配套产业,更为重要的是中国还可以提供一大批专业能力极强的技术工人。厂房等设备的投资运作可能只需一年左右的时间,但完善的配套以及专业劳动力的培养和完善却需要3至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沉淀和积累。退一步来说,即使将Apple生产线转移至美国等其他国家,也会带来生产成本提升等问题。据有关测算,若Apple将10%的iPhone组装业务转移到美国,平均售价将上涨8%;若转移50%或100%,价格将上涨14%和20%。

图11::iPhone全球生产链

资料来源:招商银行研究院、招银国际研究

一旦贸易战持续开来,这种产业转移对于中国的影响无疑将是巨大的,需要未雨绸缪。当然从另一角度来看,产业跨国转移难度大、时间长也为中国赢取了部分应对时间和战略主动权,不可轻易浪费。

 

思考中国的应对之道

短期来看,首先要以打促和,做好政策对冲,尽可能降低贸易摩擦的不利影响。贸易摩擦没有赢家,中美都会面临经济下行和通胀上升压力,对此应有客观、理性的判断,避免盲目乐观或悲观。

中国基建投资需求依然巨大,可以有效对冲出口回落,缓解经济下行压力。今年以来,受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清理等因素影响,基建投资大幅回落,但随着政府部门加快“补短板”以及隐性债务化解路径的明确,基建投资潜力将逐步得到释放。通胀有望保持温和上涨,中国的反制措施一定程度可能推高通胀水平,但整体影响有限。目前来看,温和通胀既有利于保持货币政策的整体稳定,也有助于提升名义收入,控制并降低宏观杠杆率。而且,国内金融市场对中美贸易摩擦的预期已较为充分,股市、债市、汇市风险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序释放。

反观美国,情况似乎并不比中国乐观。面对经济下行压力,美国基建投资计划可能会步履维艰。一方面,美国就业水平已较为充分,基建投资反而会加剧经济过热;另一方面,美国政府债务高企叠加减税政策会进一步约束公共投资空间。而且,美国征税清单包括一大批生产生活必须品,加征关税必将推升其国内通胀,迫使美联储加快加息、缩表,而这又会加剧美国股市、债市调整的压力。

第二,加大减税力度,改善市场预期,激发全社会活力。在货币政策空间和效果受限,社会总体杠杆率高企的情况下,加大减税降费力度成为政府当前可选的优先政策选项。对此,一方面应以个税改革为契机,利用提高个税起征点及引入附加扣除项为居民减税,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改善居民消费意愿,夯实消费升级的基础。另一方面应适度降低增值税及企业所得税税率,减轻企业税负,改善企业盈利预期,激发经营活力,提高投资意愿,进而改善资本市场预期。

若从中长期来看,需要进一步深化市场化改革,加快产业升级,强化产业链优势。首先要做的是保持战略定力,化压力为动力,加快推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从全球产业链视角看,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处在两端,占据高附加值部分,而中国仍以中低附加值的中间环节为主。在对美出口国家中,德国、日本、英国、法国主要以汽车、医药、飞机零部件、艺术品和酒类为主;中国主要提供中间品或产品代加工,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所以,面对美国贸易摩擦,保持战略定力,继续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才能真正掌握主动,立于不败之地。

再者应当扩大对外开放,强化产业链优势,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融入全球价值链。完备的产业链是中国整体竞争优势的体现,也是应对美国贸易摩擦的底气所在。要充分发挥中国庞大的市场潜力,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加快市场化改革进程,吸引国际优势产业进入中国、留在中国,强化产业链优势。此外,要以动态、开放的眼光寻找贸易伙伴,完善跨境融资支持机制,有效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拓展海外市场。

更为重要的启示在于,中美贸易摩擦最关键的决战时刻还没有到来,今年甚至明年中美贸易的规模和顺差可能不会有本质的变化,这就容易产生误判和侥幸心理。美国加征关税的攻击梯次还没有涉及到中国制造的优势领域,特朗普团队的策略是为美国进口商重组供应链争取时间,这当然不是他们的善意,而是从美国本身的利益出发的。如果我们应对不当,最终一旦失去全球供应链上的地位,后果无疑是严峻的。当务之急是要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市场化改革,修复高压式的营商环境,稳定市场参与者的预期,激发各种经济成分特别是私营资本和外商投资的活力,才是中国崛起唯一正确的道路选择。


- END -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