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西部基建”将如何发力:资金来源、投资方向和受益标的

时间:18年08月17日 作者:国金策略 李立峰团队

国金策略 李立峰团队

原题《2018年“中西部基建”将如何发力》2018.8.7



主要观点

一、基建投资下滑拉低国内投资增速,拖累经济增长。2017年以来,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单季度GDP增速由6.9%下滑至6.7%。从内部因素来说,投资增速持续下滑是经济下行的主要原因,其中基建投资大幅下滑是影响国内投资增速的主要因素。基建投资增速由2017年初的27.3%持续下滑至今年上半年的7.3%,创近5年来的新低。基建投资断崖式下滑的原因主要是:严控地方债务增量、非标融资受限、整顿规范PPP项目导致基建资金来源不足,这对基建投资产生较大的冲击。


二、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内需已经成为共识。在中美贸易摩擦不断的背景下,外部需求或继续承压,短期内稳定经济,很大程度上需要借助国内投资拉动。2018年4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时隔三年首提“扩大内需”,7月份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和中央政治局会议都表示“要采取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的力度,特别是加快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


三、今年基建资金来源中,边际变化最大的或在于地方专项债,下半年专项债净融资规模有望超过1万亿。财政部近期表示:“今年地方专项债发行进度不受季节均衡要求限制,各地至9月底累计完成新增专项债发行比例原则上不低于80%,剩余发行额度应当主要放在10月发行。”今年上半年,地方专项债务余额62093亿元,距2018年设定的86185亿元的限额仍有一定的差距。预计下半年专项债净融资规模有望超过1万亿(2017年净融资规模6223亿),这将为后续基建发力提供较大的资金支持。

 

四、基建发力,重点在于补短板,中西部地区基建力度有望进一步加大。尽管我国经过多年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完善,但是仍存在一些短板。1)从区域来看,中西部地区基建投资相对不足;2)从城乡来看,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3)从领域来看,电力、通信、地下管网和环境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仍不完善。今年中西部地区的专项债限额增长幅度较大,此外西部地区今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率明显低于去年水平,这表明下半年中西部地区基建投资有望加速推进。


五、从多个省份的重点项目投资领域来看,中西部基建发力的重点领域还是集中在公路、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1)2018年西藏重点公路建设项目33个, 年度计划完成投资386亿元。铁路重点项目2个,年度计划投资为42亿元;2)贵州重点项目投资9062亿元,同比增长6.6%,主要投向城市建设和交通运输领域,占比分别为35.5%和18.7%;3)青海省重点项目投资金额为1800亿元,其中资金主要投向了交通和能源基础设施领域,占比分别达26.8%和20.0%;4)2018年甘肃省重点项目投资金额为1240亿元,其中资金也主要投向交通基础设施领域,占比高达53.4%。


六、投资建议:随着基建发力,基建产业链业绩有望获得需求支撑,大规模的基建投资会大幅拉动相关上市公司的业绩。建议关注确定性较高的中西部基建相关行业龙头公司,布局四条主线:1)建材天山股份、青松建化、祁连山、西部建设、宁夏建材、上峰水泥、海螺水泥等;2)钢铁西宁特钢、八一钢铁、包钢股份、酒钢宏兴等;3)建筑西藏天路、北新路桥、中国铁建、中国交建4)铁路设备中国中车、晋西车轴等。


风险提示:基建投资进度不及预期、海外黑天鹅事件(政治风险、主权评级下调等)、政策监管(金融去杠杆等)

报告正文


一、经济下滑,基建托底成共识

 

1.1 投资下行拖累经济增长

 

2017年以来,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单季度GDP增速由6.9%下滑至6.7%。从内部因素来说,投资增速持续下滑是经济下行的主要原因。此外,外部贸易环境恶化,受中美贸易战影响,净出口下滑也对宏观经济产生一定冲击。因此,在中美贸易摩擦不断的背景下,外部需求或继续承压。短期内稳定经济,很大程度上需要借助国内投资拉动。

 

1.2 基建投资下滑成为拉低国内投资增速的主要原因


制造业、基建和房地产投资是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三大类,过去三年合计占比平均达79.8%(其中制造业、基建、房地产占比分别为31.6%25.6%22.6%)。

基建投资下滑成为拉低国内投资增速的主要原因。基建投资增速由2017年初的27.3%持续下滑至今年上半年的7.3%,创近5年来的新低。

 

1.3 基建投资下滑的三大原因


1)严控地方债务增量:财政部加强地方债务管理,严控地方债务增量,化解累积的债务风险,这导致基建投资资金来源不足。一般来说,6-7月是地方债发行的高峰期,今年6-7月,新增地方债净融资额显著低于过去两年的同期水平。总体来看,20181-7月,新增地方债净融资规模较低,仅为7794亿(2017年同期为12932亿),同比下降近40%

 

2)非标融资受限:在金融去杠杆和紧信用宏观环境下,以信托贷款和委托贷款等为代表的非标融资受限。从信托资金投向来看,基建是信托投资占比最大的行业(截止今年一季度,占比为10.8%),因此非标融资渠道受限是拉低基建投资增速的重要因素。在紧信用的宏观政策下,信托贷款和委托贷款增速出现较大幅度下降,分别由2017年的35.9%5.9%下降到今年上半年的10.1%-4.6%

 

 3)整顿规范PPP项目:PPP是基建项目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2017年底财政部开始整顿规范PPP项目,尤其是清理PPP项目库,这对基建投资产生一定的冲击。从投资额来看,PPP项目主要以基建为主,截止2018年上半年,市政工程和交通运输投资额占比达35.5%24.7%,合计占比超过60%。随着PPP整顿的进行,PPP投资额增速出现明显的下滑,其中占比较大的基建投资势必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1.4 基建托底成为共识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内需已经成为共识。20184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时隔三年首提“扩大内需”,7月份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和中央政治局会议都表示“要采取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的力度,特别是加快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

 

二、基建投资补哪些短板

 

尽管我国经过多年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完善,但是仍存在一些短板。1)从区域来看,中西部地区基建投资相对不足;2)从城乡来看,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3)从领域来看,电力、通信、地下管网和环境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仍不完善。


2.1 中西部地区基建投资相对不足


基础设施分布的区域差距比较大,中西部地区相对不足。从公路密度来看,中西部地区明显远低于东部地区,2016年东部地区公路密度为104.5,远高于中部的60.3和西部的29.1

 

从基础设施投资来看,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金额也明显低于低于东部地区。

 

2.2  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


从城乡来看,农村基础设施明显落后于城市。以用水普及率为例,2016年村庄和乡用水普及率分别为65.23%71.9%,而城市用水普及率则高达98.42%,城乡差距较大。但需要指出的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逐年加大,用水普及率在过去几年的提升幅度都比较大。

 

2.3 电力、通信、地下管网和环境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善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2017-2018年度全球基础设施竞争力排名中,我国总体排名中等偏上,在137个国家中排名第46。但是,电力供应质量以及通信基础设施(每百万人口移动电话用户、每百万人口固话路线)排名均靠后。这表明我国电力、通信基础设施尚不完善。此外,地下管网以及环境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样滞后。

 

三、基建投资空间多大

 

3.1 基建投资资金来源


基建投资资金来源可以分为四大类:1)自筹资金(以非标融资、城投债和PPP等为代表),占比达60%左右;2)国家预算内资金(包括地方政府债和土地出让金等方式),占比达16%左右;3)国内贷款(银行贷款等),占比达16%4)利用外资和其他资金来源,占比为8%


随着地方专项债加快发行,PPP整顿临近尾声,非标融资渠道适当放宽,基建发力存在较大的空间。7月新增基础设施行业贷款1724亿元,较6月多增469亿元。同时,信托贷款、委托贷款等表外融资变化也趋于平缓。后续基建投资资金来源中,边际变化最大的或是地方专项债。

 

3.2  地方专项债发行节奏将加快,下半年规模有望超过1万亿


从前7个月地方政府专项债的发行来看,今年地方专项债的发行规模明显小于过去两年同期水平。今年1-7月累计发行地方专项债5632亿元,仅为2017年同期的一半左右(20171-7月发行规模为11076)。


8月14日,财政部公布《关于做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工作的意见》,明确表示“今年地方专项债发行进度不受季节均衡要求限制,各地至9月底累计完成新增专项债发行比例原则上不低于80%,剩余发行额度应当主要放在10月发行。”由此可见,地方专项债发行节奏加快,将成为推动基建投资的重要力量。

 

今年上半年,地方专项债务余额62093亿元,距2018年设定的86185亿元的限额仍有一定的差距。1-6月地方专项债发行规模3673亿元,偿还专项债3048亿元,净融资625亿元。


按照过去三年的经验,年末地方专项债务余额一般低于该年专项债务限额1万亿左右。那么由此估算,预计下半年专项债净融资规模有望超过1万亿(2017年净融资规模6223亿),这将为后续基建发力提供较大的资金支持。

 

3.3 中西部地区专项债新增限额增幅较大


新疆、安徽、湖北、江西、甘肃等中西部地区的专项债限额增长幅度较大,2018年的上升幅度分别为37%31%27%26%25%河北(雄安)和海南(自贸区)等具有特殊发展使命的省份增幅也较大,分别增上升了35%33%


从新增限额的规模来看,苏、广东、安徽、浙江等东部地区的专项债新增限额规模提升较大。贵州、辽宁等债务率较高的地方专项债新增限额规模提升较小。

 

受防控地方债务风险和专项债限额下发时间较晚等因素影响,今年各地专项债发行节奏总体较去年同期较慢。今年1-7与,青海、河南、宁夏、甘肃等中西部地区专项债发行规模较小,甚至部分省份今年前7个月没有发行过专项债,如青海和河南。在中西部地区专项债限额大幅提升,以及加快专项债发行和使用的大背景下,后续中西部地区专项债发行节奏或进一步加快。

 

四、中西部基建如何发力

 

4.1  2018年西部地区基建投资计划规模较大


从各地公布的2018年基建投资计划来看,新疆、云南、贵州、四川、甘肃等西部地区投资规模较大,规模分别为4500亿、3440亿、1650亿、1300亿。东部地区,浙江、广东、江苏等经济大省的基建投资规模也较大,2018年计划投资分别达2150亿、1200亿和1160亿。

 

4.2  上半年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完成率明显低于去年同期


从过去两年上半年各地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完成率来看,内蒙古、新疆、宁夏、云南和青海等西部地区今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率明显低于去年水平,这意味着下半年上述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有望加速推进。

 

从各省市重点项目投资情况来看,14个省市今年上半年完成重点项目投资3.1万亿,平均完成全年计划的48.1%,下半年重点项目进程预计也将提速。

 

4.3 重点投资领域集中在交通基础设施领域


2018年铁路投资将超原计划的7320亿元,重返8000亿元。川藏铁路是国家“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全线1742.39公里,总投资约2700亿元,目前已具备全线开工条件。2018年西藏重点公路建设项目33,年度计划完成投资386亿元。铁路重点项目2个,年度计划投资为42亿元。


2018年贵州重点项目投资9062亿元,同比增长6.6%,主要投向城市建设和交通运输领域,占比分别为35.5%18.7%

 

2018年青海省重点项目投资金额为1800亿元,其中资金主要投向了交通和能源基础设施领域,占比分别达26.8%20.0%


2018年甘肃省重点项目投资金额为1240亿元,其中资金也主要投向交通基础设施领域,占比高达53.4%

 

五、基建发力对上市公司影响几何

 

5.1 随着基建发力,建材和钢铁等相关行业业绩有望获得需求支撑


回顾历史,建材和钢铁等强周期行业业绩快速增长往往伴随着强劲的总需求(或伴随着产能大幅收缩)。比如,在2009年四万亿财政刺激,以及2012年影子银行兴起推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快速增长的时期,在强劲的需求支撑下,建材和钢铁等行业业绩增速快速提升。


目前来看,建材和钢铁等行业需求有望受益于后续基建进一步提速,其业绩有望延续较快增长。

 

5.2  加大基建投资对相关上市公司业绩有明显的拉动效应


从公司数据来看,大规模的基建投资会大幅拉动相关上市公司的业绩。以新疆地区为例,2017年新疆大幅扩大以公路和铁路等项目为主的基建投资,全年完成投资1.18万亿,同比增速20%。这较大幅度提升了新疆基建相关公司业绩。以水泥公司为例,天山股份作为新疆主要的水泥产商,其产品销量和净利润与新疆固定资产投资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

 

六、结语与投资建议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基建托底成为共识。今年基建资金来源中,边际变化最大的或在于地方专项债,下半年专项债净融资规模有望超过1万亿。


基建发力,重点在于补短板,中西部地区基建力度有望进一步加大。今年中西部地区的专项债限额增长幅度较大,此外西部地区今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率明显低于去年水平,这表明下半年中西部地区基建投资有望加速推进。


从多个省份的重点项目投资领域来看,中西部基建发力的重点领域还是集中在公路、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

 

随着基建发力,基建产业链业绩有望获得需求支撑,大规模的基建投资会大幅拉动相关上市公司的业绩。建议关注确定性较高的中西部基建相关行业龙头公司,布局四条主线,依次是:建材、钢铁、建筑施工、铁路设备。

 

1)建材:天山股份(新疆)、青松建化(新疆)、祁连山(甘肃)、西部建设(新疆地区 混凝土)、宁夏建材(宁夏)、上峰水泥(内蒙古)、海螺水泥(全国水泥龙头)等;

 2)钢铁:西宁特钢(宁夏)、八一钢铁(新疆)、包钢股份(内蒙古)、酒钢宏兴(甘肃)等;

3)建筑:西藏天路(西藏路桥施工)、北新路桥(新疆路桥施工)、中国铁建(铁路建设龙头公司)、中国交建(工程建设龙头公司)等;

4)铁路设备:中国中车(轨道交通装备供应商)、晋西车轴(铁路车轴供应商)等。

 

风险提示:基建投资进度不及预期、海外黑天鹅事件(政治风险、主权评级下调等)、政策监管(金融去杠杆等)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